英国说都怪印度,让中国抓住了在雅鲁藏布江修水电站的机会!当地时间7月19日,在英国上议院议会上,有议员严厉批评了莫迪政府暂停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的行为,此举危及全球水资源安全,并为中国效仿打开了方便之门。 中国之所以在雅鲁藏布江流域集中建设水电站,核心原因很明确:推动清洁能源开发,落实减排承诺,并保障经济发展对清洁电力的巨大需求。 水电项目不仅能带动上游地区经济,还能为更广泛地区源源不断地供给绿色能源,是中国加快能源结构转型、迈向“双碳”目标的关键环节。 这些大型水利工程,能够有效调节流域水量,平衡汛期与旱季的波动,为沿江居民和下游国家的农业生产都带来不少实实在在的好处。 通过科学调蓄,雨季蓄洪、旱期增加放水等方式,能让下游的水流量更加平稳,这对于孟加拉、印度等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都很有现实意义。 相比中国注重区域协调和合作,印度最近做的却是另一番景象,今年4月,印度突然以克什米尔争端为由,单方面暂停了和巴基斯坦签订的《印度河水域条约》。 这个协议自1960年起就一直是南亚流域秩序的稳定剂,但印度这一决定让巴基斯坦顿时陷入缺水危机,引发国内民众抗议、社会动荡,甚至让“为水而战”的说法在巴基斯坦舆论场升温,一个多亿人口的大国,饮水安全被随意牺牲已然成为地区安全的火药桶。 这时候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水利工程的质疑声又多了起来,担心中国“占用水源”,影响下游国家,实际上中国每次推动类似大型工程,都反复强调会在方案设计、运维管理和流量监测等方面考虑下游邻国利益。 中方主动与有关国家保持数据沟通与共享,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和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,还多次通过正式渠道解释“合理利用、协同发展”的理念。 根据国际水资源管理规则,中国作为上游国家既有在本国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权利,也有保持对下游国家合理分配责任,中国水电工程强调科学开发、区域利益协商,而不是通过截流或者单方面断水来谋求地缘优势。 印度中止水域条约等于切断下游国家主要水源,完全不顾巴基斯坦的生存需求,本来有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长期介入调解和监控,印度却突然“关闸”,加剧了巴基斯坦的用水危机,加深了邻国之间的对立。 西方政界一方面“担忧”中国项目环保问题,却对印度这种单边行为轻描淡写,这种明显的“双标”做法,不仅公信力大打折扣,更容易误导地区国家把外交资源消耗在口水战上,而不是实际协作上。 把责任归在“谁先动手,谁带节奏”,是推卸不掉的,英国等国家在历史上就曾在南亚搞过水利大工程,留下许多治理遗留问题,现在不仅不积极推动地区协作,反而只会借题发挥、指点江山。 如果真关心地区水安全,倒不如多督促印度落实流域协管,多推动数据透明与机制共建,南亚用水问题的根子,并不在于中国哪天建了个大坝,而是印度能不能履行国际承诺,正常保障本地区用水秩序。 中国大规模开发水电,是为了减少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,对整个地球气候和生态保护大有益处,中国打造水库、电站,还能缓解下游旱涝不均、流量变化剧烈等问题,每次应对洪水或干旱,中国都能通过精准调度让下游国家受益,这样的利好才是真实可见的。 反倒是有人只会炒作“中国威胁”,对实际缺水苦难置若罔闻,不光不能解决地区矛盾,还会助长更多误解。 水资源事关千万人的福祉,更考验各国之间的沟通姿态和合作能力,国际间最需要的不是口水战,而是坦诚的数据公开、科学的技术合作与多层次的区域协商。 真的担当从来不是甩锅推责,而是肯在生态保护和地区繁荣上迈出实际步伐,贴标签、做情绪操控一时热闹,但现实还得靠政策落地和理性合作。 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